2021年11月5日-7日,第十八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NLCC)排除新冠疫情的阻隔,于11月5日在花城广州隆重举行。从外科技术到药物治疗,大会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推动肝癌的综合治疗发展,探寻肝癌治疗前沿。“肿瘤瞭望”特邀本届大会主席团成员、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荚卫东教授回顾大会亮点,洞悉肝癌治疗靶免时代新策略。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2021年11月5日-7日,第十八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NLCC)排除新冠疫情的阻隔,于11月5日在花城广州隆重举行。从外科技术到药物治疗,大会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推动肝癌的综合治疗发展,探寻肝癌治疗前沿。“肿瘤瞭望”特邀本届大会主席团成员、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荚卫东教授回顾大会亮点,洞悉肝癌治疗靶免时代新策略。
肿瘤瞭望:作为本次大会的主席团成员之一,请分享一下大会给您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
荚卫东教授:时隔20年,NLCC打破新冠疫情的阻隔,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再次回到了广州,带来了更多高光时刻。首先,本次会中我国肝癌领域大咖云集,汤钊猷院士、陈孝平院士、樊嘉院士以及众多青年专家勠力同心,共襄盛举。其次,大会充分体现了多学科综合治疗,来自全国各地肝胆外科、器官移植科、肝肿瘤内科、介入科、肝病科等相关学科专家带来的多学科讨论与展示,推动肝癌的多学科治疗迈上了新台阶。第三,大会内容更多是来自中国的经验与实践。我国是肝癌大国,当前5年生存率只有12.1%,“健康中国2030”战略要求我们到2030年5年生存率再增加15%,肝癌医生任重而道远,更需要属于我国自己的临床经验。随着新技术、新疗法的不断涌现,大会展示了免疫治疗、靶向治疗、TACE、HAIC等新进展。总之,在本次盛会上我深刻体会到各家肝癌中心的成就不断突破,肝癌的局部治疗在后移,以靶向、免疫为代表的系统治疗在逐渐前移,相信本次会议将有力提升我国肝癌的临床研究水平和临床治疗水平。
肿瘤瞭望:我们关注到您在本次会议深入参加了关于肝癌的“双免治疗”的讨论,而肝脏作为免疫耐受的器官,“双免治疗”能否达到增效作用?您对该治疗策略有何看法?
荚卫东教授:肝癌的免疫治疗走过了一段很不平坦的路,2018年,以PD-1单抗、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开启了肝癌免疫治疗元年。非常遗憾,Checkmate 459研究中纳武利尤单抗挑战晚期肝癌一线治疗失败,KEYNOTE-240研究中帕博利珠单抗二线治疗肝癌也不幸铩羽,为肝癌免疫单药治疗蒙上阴影。幸运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卡瑞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以及樊嘉院士牵头的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先后在肝癌取得了二线治疗或一线治疗的适应症。
在此基础上,“双免治疗”迅速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是肝癌双免疫一线治疗的HIMALAYA研究,该研究最大亮点是CTLA-4单抗高剂量单次给药联合PD-L1单抗德瓦鲁单抗每4周一次给药组合,CTLA-4单抗相当于雷管,会激活更多T淋巴细胞,随后引爆PD-L1单抗这个“炸药包”,使得更多T淋巴细胞释放,增强对肿瘤的杀伤效应。因此,该研究成为目前唯一一个“双免治疗”较索拉非尼取得更优的OS获益的研究。我中心也参与了信达公司的CTLA-4单抗联合PD-L1单抗一线治疗的Ⅲ期临床研究以及二线治疗的Ⅱ期临床研究;另外,还有将PD-L1单抗和CTLA-4单抗结合成新的双抗药物正在开展的研究,相信后续能带来更多的惊喜。
个人认为“双免治疗”代表了免疫治疗发展的新历程,一方面有可能打破单一免疫治疗客观缓解率难以提升到20%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到免疫治疗的局限性,“双免治疗”的不良反应可能要高于单一免疫治疗。未来“双免治疗”终将发展为系统治疗的一部分,与抗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局部治疗等联合起来,在晚期肝癌的系统治疗、潜在可切除肝癌的转化治疗、可切除肝癌的新辅助与辅助治疗方面为肝癌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贯穿肝癌治疗的整个过程。
肿瘤瞭望:会中您作了“靶向免疫治疗时代靶向药物的基石地位”的报告。我们应如何理解靶向治疗为肝癌治疗格局带来的变化,以及靶向治疗在靶免联合时代的地位?
荚卫东教授:靶免联合时代靶向治疗的基石地位是难以撼动的。国内外指南均将靶免联合治疗或单纯的靶向治疗作为一线推荐,如“T+A方案”、“双达组合”,以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多纳非尼等TKI靶向药;而单纯的免疫治疗并未作为一线治疗推荐。在二线治疗中,若一线使用的靶向治疗,则指南推荐二线靶向治疗作为首选方案,靶免联合治疗在国际上仍在进行相关探索;若一线采用靶免联合治疗,则指南亦推荐二线首选靶向治疗,而非免疫治疗,究其原因,PD-1单抗、PD-L1单抗类药物之间存在交叉耐药,二线换用此类药物可能仍会耐药。再者,“双免治疗”尚不成熟,仍需要更多探索。因此,从指南角度而言,免疫治疗暂时难以撼动靶向治疗的基石地位。
从机制角度而言:一方面,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都与血管生成相关,TKI、贝伐珠单抗等抗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药物的全程应用,从机制层面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延缓了肿瘤进展。另一方面,靶免联合治疗的过程也是肿瘤微环境的重塑过程,如靶向治疗阻断了VEGFR通路,从而增加免疫治疗效果,实现从免疫抑制到免疫激活的过程。因此,靶向治疗是靶免联合的根本所在。
综上,无论是从发挥抗肿瘤治疗作用的机制角度,还是目前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进展,抑或是国际、国内的指南共识,靶向治疗均是肝癌靶免治疗的基石。
专家简介
荚卫东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中国科大附一院肝脏外科
国际肝癌协会会员/国际肝胆胰协会会员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兼智能诊疗专委会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肝癌专家委员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肝脏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委
国家癌症中心肝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肝胆胰外科学组组长
安徽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