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性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5%,这种乳腺癌由于缺乏治疗靶点、复发转移风险高,而被认为是“最毒、最凶险”的乳腺癌。在2022年南北汇-第四届中华乳腺肿瘤论坛召开期间,《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一舟教授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洁琼教授,请他们就三阴性乳腺癌科研探索路上的坎坷与收获进行了分享。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三阴性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5%,这种乳腺癌由于缺乏治疗靶点、复发转移风险高,而被认为是“最毒、最凶险”的乳腺癌。在2022年南北汇-第四届中华乳腺肿瘤论坛召开期间,《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一舟教授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洁琼教授,请他们就三阴性乳腺癌科研探索路上的坎坷与收获进行了分享。
01
肿瘤瞭望:最近,您和邵志敏教授领衔的团队成功绘制出当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三阴性乳腺癌代谢物图谱,相关结果也刊登于Cell Research。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三阴性乳腺癌图谱绘制的背景及相关成果公布带来的重要意义。
江一舟教授:近年来,我们团队在邵志敏教授的领导下一直致力于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和精准治疗研究。早在2019年,我们就绘制出了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图谱,根据三阴性乳腺癌不同基因特征提出了“复旦分型”:即免疫调节型、腔面雄激素受体型、基底样免疫抑制型、间质型,根据不同亚型所对应的靶点进行了基于“复旦分型”的精准治疗策略,相关研究结果也在Cancer Cell上进行了发表。
此后,我们不断的把这种分型指导的精准治疗向临床应用进行转化,一方面,开发了适用于基层医院推广的分型试剂盒。另外,还开展了诸多验证“复旦分型”指导下精准治疗有效性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复旦分型”的精准治疗策略使得既往无药可救的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从之前的10%提升到29%,免疫治疗的有效率更是高达50%以上。以上数据均不断证实“复旦分型”可以显著改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转化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地对“复旦分型”体系进行优化。我们发现部分腔面雄激素受体亚型和基底样免疫抑制亚型患者的疗效较差,这就促使我们在蛋白和基因组学等层面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策略,并绘制出了当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三阴性乳腺癌代谢物图谱,相关成果日前已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这表明我们从肿瘤代谢角度为三阴性乳腺癌提供了精准治疗的新思路,为完善“复旦分型”和进一步改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患者疗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2
肿瘤瞭望:今后您和您的团队将如何把相关研究结果转化至临床?您和您的团队在该领域是否还进行着进一步的探索?
江一舟教授:我们对三阴性乳腺癌代谢特征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对330例三阴性乳腺癌样本和部分配对癌旁组织进行极性代谢组和脂质代谢组的检测,绘制出了三阴性乳腺癌代谢组学的全貌。同时,我们还发现三阴性乳腺癌肿瘤间还存在代谢差异,进一步解析了三阴性乳腺癌的代谢组学特征和机制,并希望以此来找寻临床应用的突破口。我们鉴定了腔面雄激素受体亚型和基底样免疫抑制亚型可能的治疗靶点。如神经酰胺是我们鉴定腔面雄激素受体亚型的靶标,随后的临床前模型中就证实了靶向神经酰胺药物对此类亚型有更好的疗效。另外,抑制NAAG合成有望成为基底样免疫抑制亚型的治疗新策略,这也在随后的临床前研究中得到印证。
接下来,我们希望通过组学研究、靶点挖掘等方式完善“复旦分型”,将这一模式在一线、新辅助、辅助治疗中推进,并开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进一步优化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