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6日~9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联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在上海共同举办了“2017 年临床肿瘤学新进展学术研讨会——Best of ASCO event in China”。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报告了《肺癌研究进展》,从以下3个方面总结了2017 ASCO之肺癌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一、早期可切除患者
ADJUVANT研究纳入II-IIIA期(N1-N2)合并EGFR常见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比标准长春瑞滨顺铂化疗,吉非替尼辅助治疗能显著延长中位无病生存期(DFS) 10.7个月,复发风险下降40%(摘要编号8500)。这项研究的OS数据还不成熟。辅助靶向治疗组患者的复发后,后续靶向治疗是否还有效?肿瘤复发时,两组的生物学行为是否发生差异?这是目前的临床研究无法回答的问题,希望以后能获得答案,可喜的是,日本有相似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国正在开展样本量更大的EVIDENCE研究,在大约320 例II-IIIA期患者中对比埃克替尼和NP方案。期待这些临床研究能相互印证,以确认可手术NSCLC辅助治疗到底是靶向好还是化疗好。
2017 ASCO报告了PD-1抑制剂Nivolumab用于早期、可切除NSCLC新辅助治疗的研究(摘要编号8508),43%的患者(9/21)观察到主要病理缓解(MPR)。药物耐受性良好,无患者出现手术延迟。
二、晚期NSCLC: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其他
ARCHER 1050研究对比了第2代EGFR-TKI Dacomitinib和吉非替尼用于EGFR突变晚期NSCLC一线治疗。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把脑转移患者排除在外。研究发现Dacomitinib较吉非替尼显著延长了PFS(14.7个月 vs. 9.2个月),疾病进展风险下降41%;在缓解疾病相关症状方面和吉非替尼相仿;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比吉非替尼差;两药毒性反应不同,Dacomitinib毒性值得注意,其导致更多的口腔炎、皮疹、甲沟炎和腹泻,不改善总体QOL(摘要编号LBA9007)。
2017 ASCO大会公布了AURA3研究中脑转移亚组的分析结果。在可评估疗效集中,三代EGFR-TKI 奥希替尼组的CNS 客观缓解率(ORR)为70%,化疗组为31%(摘要编号9005)。对于携带EGFR常见突变、特别是伴有T790M突变的脑转移患者,奥希替尼应该成为其首要治疗手段。
2017 ASCO大会报道了Alectinib 对比克唑替尼用于初治晚期ALK阳性NSCLC的全球III期ALEX初步研究结果(摘要编号LBA9008)。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中位PFS:Alectinib组为25.7个月(95%CI: 19.9~未达到),而对照组为10.4个月。ALEX研究数据和J-ALEX基本一致。Alectinib的安全性也更好,对脑转移也有效。Alectinib多方面赢了克唑替尼。
在免疫治疗领域,ASCO报道了KEYNOTE-024研究中PD-L1肿瘤比例评分(TPS)≥50%的晚期NSCLC在Pembrolizumab进展后接受后线治疗的PFS(PFS2)和OS更新(摘要编号9000)。KEYNOTE-024研究PFS2数据报道显示,Pembrolizumab显著优于化疗;Pembrolizumab组的更新OS仍显著优于化疗组,说明一线使用免疫治疗是很好的治疗策略。周教授认为好的药物应该优先使用,二线使用时疗效会打折扣。总之,Pembrolizumab一线治疗PD-L1 TPS>50%的NSCLC疗效与安全性优于化疗,包括OS。
2017 ASCO报道的AvaALL研究结果显示,贝伐珠单抗跨线治疗只改善了TTP和PFS(摘要编号9004)。
三、PD-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用于SCLC和胸膜间皮瘤
PD-1抑制剂(Nivolumab)±CTLA-4抑制剂(Ipilimumab)对小细胞肺癌(SCLC)和恶性胸膜间皮瘤(MPM)可能有效。I-II期CheckMate032研究发现,在经治晚期SCLC中,Nivo和Nivo+Ipi均显示出较好的疗效;联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单药组,Nivo+Ipi组的2年OS为26%,Nivo组为14%;Nivo+Ipi 的安全性依然是值得关注问题(摘要编号8503)。III期研究已经启动。
Ⅱ期MAPS-2研究在1~2线治疗后复发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中对比了Nivo和Nivo+Ipi方案(摘要编号LBA8507)。Nivo单药组和Nivo+Ipi联合组的缓解率分别为18.5%和 25.9%;疾病控制率(DCR)44.4%和50%。两组的中位PFS 分别为4.0个月和5.6个月。
总结:吉非替尼辅助治疗改善DFS;二代 EGFR-TKI在PFS上优于吉非替尼,但毒性反应不同,不改善总体QOL;三代EGFR TKI对脑转移瘤有效;Alectinib在疗效和安全性上都显著优于克唑替尼;Pembrolizumab一线治疗PD-L1 TPS>50%的NSCLC疗效于安全性优于化疗,包括OS。贝伐珠单抗跨线治疗只改善了TTP和PFS。Nivo+Ipi对SCLC和胸膜间皮瘤可能有效。
在会议现场,周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肿瘤瞭望》:2017 ASCO报道的哪些研究可以改变肺癌临床实践?
周彩存教授:2017 ASCO报道了很多有影响力、有可能改变临床实践的研究。来自中国的是吴一龙教授报道的ADJUVANT研究,吉非替尼辅助治疗改善了DFS。ALEX研究是公认的可以改变临床实践的研究,研究结果6月6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ARCHER 1050研究发现Dacomitinib优于吉非替尼,改善了PFS;按照理论,PFS越长,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应改善越多,但是在这个研究中,Dacomitinib改善生活质量的程度还没有吉非替尼多,所以Dacomitinib的标准剂量到底是多少,还需要继续探索。还有一些临床研究也很有意义,但是能不能改变临床实践,现在还很难说。比如ASCO报告的晚期NSCLC接受Atezolizumab治疗疾病进展(PD)后继续用药的疗效分析,因为受试群体不多,PD后继续免疫治疗是否有意义,未来还需要更多探索。
《肿瘤瞭望》:您有一项研究被2017 ASCO收录(摘要e20660:Molecular analysis of cell-free DNA to identify distinct molecular mutational burden and its effect on first-line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NSCLC from a phase III trial),请您介绍一下这项研究的内容。
周彩存教授: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探索预测化疗疗效的分子标志物。几年前我们开展了一项多西他赛+卡铂、多西他赛+顺铂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研究,一共纳入了48例患者,在基线、每2周期化疗及疾病进展时采血,利用NGS技术分析部分应答(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患者的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研究观察了十几个基因,这些基因和肿瘤细胞生长和凋亡相关。研究发现分子突变负荷和化疗效果有相关性,突变负荷越大,化疗治疗的效果越差,PR患者往往比SD、PD患者的总体突变更低。拷贝数改变越大,化疗效果越差;拷贝数改变少的患者,化疗效果更好。 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2周期或4周期的化疗后,PR的患者TP53突变负荷逐步降低,SD、PD患者的突变负荷无变化或有所升高。
当前研究揭示出cfDNA的分子特征与NSCLC患者一线铂类化疗的疗效显著相关,利用NGS检测cfDNA基因改变有可能找出化疗敏感的患者。这项前瞻性、探索性临床研究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专家简介
周彩存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分会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肺癌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专委会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